五天破億使用者註冊😶‍🌫️Threads 的數位產品設計

林育正 Riven
14 min readJul 11, 2023

--

Threads 是全新的社群平台,由 Instagram 團隊開發設計,以文字交流溝通為主要互動,於 7/6 正式上線,並創下一小時滿百萬用戶、七小時破一千萬的紀錄,以及在產品上線後的第五天(7/10)正式達到一億名用戶註冊。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好奇,若是以數位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Threads 有哪些做法值得參考,而什麼地雷點可以在設計上避開呢?

Meta 董事長 馬克·祖克柏 會在自己的 Threads 發用戶人數喜訊
這個網站可以即時監控使用者人數:https://www.quiverquant.com/threadstracker/

Threads 破億用戶的速度,也直接覆蓋了今年上半年 ChatGPT 所創下的紀錄,除此之外這邊也列舉出其他熱門科技數位產品達成一億用戶的花費時間:

無痛 Instagram 導入轉換

而創下這樣超快速破億用戶紀錄的最大因子,肯定是 Meta 在策略上決定直接將 Instagram 用戶導到 Threads(IG 有現成超過十億名使用者)甚至細看其中許多轉換方式,可以說是用盡各種傾倒、灌入的積極做法。

IG 前導預告彩蛋

大概在台灣時間 7/5 晚間,就已經可以在各大 KOL 帳號限時動態中看到,只要在搜尋框輸入 Threads 就可以預先安裝並得到一張酷酷的隱藏彩票,雖然這功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見,但至少已經引起了足夠大的討論。

而在 7/6 早上時間,Threads 提前釋出了可以可安裝登入版本,那天有早起的朋友應該都能拿到一百萬以內的註冊編號,時間只有短短一小時。

Threads 在 IG 的貼文

直接擺上 IG 個人頁的註冊編號

而在成功註冊後,隨即回到 Instagram 就可以在個人頁面上看到自己的 Threads 編號,這在社群上又能夠發揮極大的尊爵不凡效果,愈早註冊的使用者可以享受類似遊戲中牌位框、金光閃閃刻金裝備那樣的尊榮感。

而其中名列伺服器排名第一第二的大佬,就是大家熟悉的 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以及 Instagram 的負責人 Adam Mosseri。

絲滑流暢的使用者註冊體驗

而不論是點擊 Threads 彩票、IG 個人頁編號,或是透過 App Store 下載,都會進到 Threads 的註冊首頁,預設的 Instagram 登入可以直接進到下一個註冊環節。

而我們再來拆解接下來的每一個頁面設計,Threads 做到了能夠一鍵登入支外,還可以從 Instagram 匯入個人資料,省去想名稱、自介的時間,將轉換新社群平台的門檻與摩擦力降到最低。

同時還可以直接一次追蹤所有在 Instagram 追蹤的帳號,建立初期可以看到的內容動態,而這也是原本粉絲多的大帳號可以享有的社群紅利,能夠在一開始登入 Threads 就有基礎粉絲量,即便發廢文也有很多人觀看,形成註冊過來的誘因。

Threads 在與 Instagram 的整合上做得非常緊密,而這樣的決策也體現在 UI 介面上,帶來舒服順暢的新奇初期體驗;例如將 Threads 的貼文可以直接分享到 Instagram 變成可以點擊轉貼的卡片,又或者能將 Instagram 貼文分享到 Threads 也會變成好看好按的附連結串文,能讓使用者無線輪迴在 Threads 和 Instagram 之間。

左:轉貼 Threads 串文到 IG 限動 | 右:轉貼 Instagram 貼文到 Threads 串文

串文:以文字為載體的貼文格式

既然是 Instagram 團隊負責設計與開發 Threads,那在產品定位上就不能與 IG 太相像,否則使用者的注意力及時間反倒會被奪走;而 IG 的特色是分享照片,Threads 就被放在了以文字內容為主體。

而 Threads 的介面與功能也被說是學 Twitter,實際上眾所皆知 Meta 這步棋就是為了瞄準被 Elon Musk 掌管後的推特,趕著在最近風波不斷的時機中,不顧歐盟國家市場搶先上市。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早在 2019 年 Facebook 就與 Instagram 同步推出過同名的 Threads 了,那是一款強調互動的拍照通訊 App,瞄準的也不是 Twitter,而是 Snapchat;此舉當時讓競爭對手股價下跌 5%,不過舊 Threads 也在 2021 年的時候收掉了。

那這次的 Threads 雖然很難唸〔 θred 〕,不過以其字義與字串併接起來的視覺設計,不難理解其產品設計就是由一串一串想法、思緒纏繞成型;每篇貼文最長上限為 500 字,貼文可加入最多十張圖片、最長 5 分鐘的影片,也可分享外部連結。

我的 Threads @riven.rar

剛剛好的閱讀行距

一開始打開 Threads 的時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包含串文和個人頁的文字行距,比起 Instagram 來說更開一些,整體閱讀起來真的舒服不少;特別是在 IG 個人自介原本需要空一行去排版的文案,現在就可以省去了。

Threads 的行距在文字閱讀上相當舒服

為了閱讀而調整的背景底色

而除了行劇之外,既然是以文字閱讀為主體的數位產品,有幾個 UI 設計上的小細節可以發現端倪,像是手機使用 Dark Mode 暗色模式時,瀏覽同樣為 Meta 家族的 Facebook, Threads 和 Instagram,背景的黑色都不相同,其中只有 Instagram 為完全的黑色(#000000)。

沒注意不容易發現,但排在一起比較就有很明顯的色差

而初步推斷,除了 Threads 本身的識別 @ 符號就是白色,視覺上也要做出相對應的搭配外,因為要大量閱讀文字的關係,App 本身的背景本來就不適合完全的黑,在對比度上要有所取捨;而對應到的 Instagram 因為以大面積照片為主,全黑反而能呈現地更好。

說是這麼說,但圖片倒是挺老實的

我的攝影師 KOL 好友城市漫遊者 法呢 在測試過後 Threads 的圖片上傳串文後,發現到畫質竟然比想像中更好!雖然可能是平台剛出對於圖片檔案的壓縮還沒有很用力,但再加上與 Instagram 同樣十張的張數上限,以及不限裁切比例的設定,也讓 Threads 成為分享攝影照片的好地方。

例如,將照片透過 iPhone 內建編輯器裁切成背景圖片的比例後,上傳到 Threads 就可以做到點開後滿版呈現,在直式構圖上可以做到 IG 做不到的事情。

實測上傳直幅滿版照片

又愛又恨的演算法設計

還記得嘛,在剛登入 Threads 時是不是看到很多藝人和掛著藍勾勾的網紅,熱鬧地討論著「午餐吃什麼?」「晚安瑪卡巴卡!」,而就算一個一個按下噤聲,每次重整 feed 牆演算法還是餵給你陌生人的日常動態,明明有追蹤的朋友都像是扔進黑名單似怎麼樣也看不見。

我自己是滿喜歡這樣突破同溫層的算法,可以刷到以往在 IG, FB 接觸不到的使用者, 能遇見許多原本社群不可視之用戶 可以去欣賞不同領域創作者的獨到之處:

「這個人拍照調色也太有 sense」
「看起來是網美但文字也寫太好了吧」
「原來這項垂直領域技能可以這樣經營」
「欸這位男子明明可以靠臉幹嘛做知識內容」

⋯等等,每次開 Threads 大概都是這些驚呼。

雖然很多人會覺得 Threads 整面牆嘰嘰喳喳的好吵,不過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久沒有這麼熱鬧過了,雖然其中許多言語都包裹著廢話之名,實際上卻剛剛好填滿了現在社群極其稀缺的真實。

前幾天剛好跟一個在小紅書待過好幾年的工程師學長聊到這個,他分享算法設計對應的經濟體系相當有趣,詳細可以到他的串文底下閱讀:

@nickhsu.tw

分析 Threads 的 UI/UX 設計

Threads 近幾天已經在各社群平台上成為熱門話題,在 UI/UX 設計上常被說是模仿 Twitter,甚至 Elon Musk 也發推說要提告,這篇文章不會比較 Threads 和 Twitter,而是去分析 Meta 在最新產品中採用的 UI/UX 設計策略,這對於想學習 Threads 使用者體驗和介面設計的設計師來說能帶來一些幫助。

Threads 的 UI 使用者介面設計

Threads 在其設計元素、佈局和互動中保持了一致性,比如它在各頁面的操作中使用了相同的 icon set。

同時我們也無需跳來跳去去找想要的功能,例如在個人資料部分,左上角的地球 icon 是用於隱私設定,右上角的漢堡 icon 是用於應用設定,而 IG 圖標則是可以跳轉到該用戶的 Instagram 帳號。

並且 Threads 也有做到一些細微的提醒動畫,呈現在點擊各個圖示按鈕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重整 feed 牆的 Threads LOGO 動畫,相當可愛。

而整體來說,Threads 的 UI 介面保持視覺簡單易用,確保重要細節能夠輕易地出現,而不是被埋在文字或圖像的堆積之下。

重整 feeds 牆的介面動態(置頂)

Threads 中 UX 使用者體驗設計

我覺得 Meta 在這次新產品上設計得不錯,雖然很像 Twitter,不過我認為其良好的 UX 體驗設計會是帶來更多使用者的差異點,這在上面提到的 Instagram 轉換到 Threads 的過程就能清楚感受到,相較之下手機的 Twtitter 還常常自動登出,若是久久開一次都要跑一次忘記密碼。

其中也有借鑒於推特的好 UX 設計,例如一則串文(推文)可以選擇按愛心、留言、轉發和引用分享;轉發這個動作會呈現原串文的讚數與留言,滑到的使用者也會直接對原文進行互動,保留給原 po 的尊重,而引用分享則是能回覆給分享者。

並且在轉發之後如果想要刪除串文,可以回到原文再點擊一次轉發就可以收回,這個設計相當獨特也意外好用。

Threads 的轉發與原地移除

Threads 介面使用的小技巧

輸入時按三下 Enter 可以直接回覆串文

如果要突破 Threads 的 500 字限制,可以利用回文的方式自己回自己,來讓串文內容拉長,這在推特上已經行之有年;不過若是想要在一開始撰寫時就將串文內容打好,可以在輸入時直接按三下 Enter,就可以自動切換到下一則回覆串上,並在最後一起發佈。

個人 Profile 頁的單一網址連結

Threads 個人頁的介面設計可以很好導到 Instagram 帳號,也不像 Clubhouse 可以解除綁定,所以也許大家用個幾天後會發現本帳多少都會增加新的追蹤者。

而 Meta 開通雙向互通的多個設計舉措,明顯是為了要讓 IG 跟 Threads 互導流量,除此之外 Threads 的個人 Profile 單一網站連結也被擺得非常明顯、容易看到和點擊,放上能多點社群帳號並列的縮網址效益就很好。

這時候可以使用台灣做的 Portaly 傳送門服務來做社群連結網址,這是我的傳送門🚪

在上面甚至已經可以置入 Threads 的 icon 和連結,能夠讓其他平台也連過來,開發速度十分敏捷;用我的推薦邀請連結,能拿到 800 元/ 2 個月的頂級會員方案升級 📲

期待 Threads 更新改版的設計

切換只看追蹤中和系統推薦的 feed 牆

從 Threads 上線到今天,可能是內容數量限制加上演算法尚未發展成熟,容易有刷新首頁只會看到一整排都不認識的狀況,甚至會有連續好幾則同一個人發的串文。

雖然說可以透過噤聲(或敞開接納川海的心胸)來處理,但以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使用體驗非常糟糕。

新增 # 標籤與探索頁面

#hashtag 在 Twitter 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它來看熱門討論趨勢並找到有興趣的議題,而目前 Threads 少了 #tag 和 Instagram 演算法驅動的探索頁面,容易讓用戶覺得找不到有趣的東西。

追蹤通知和允許追蹤

在第一天註冊時,粉絲數多的帳號會發現怎麼追蹤者要一個一個按允許,如果更晚一點來的 IG 帳號,說不定有上萬個帳號等著你同意,還不能一次全部通過。

另外還有 Threads 的系統通知非常頻繁,包括追蹤和留言回覆等等,不過在這幾天內都有發現多多少少都已經更新調整了。

顯示轉推次數

這個 Twitter 已經有了,就是顯示串文的分享次數。

新增 Clubhouse 的語音房

如果 Threads 加個 Clubhouse 那樣的即時語音功能,就像 Twitter 也有個音訊空間,可以保有跟隔壁 Instagram 直播相同的互動性。

其實 Facebook 也曾經短暫推出過廣播包廂(Live Audio Rooms)不過壽命短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至少技術上搬移應該沒太困難。

現在雖然疫情不再需要關在家,但台灣夏天這種鬼天氣,宅家裏吹冷氣連 mic 或是當作聽現場幹話 Podcast 也不錯啊🫠

https://about.instagram.com/blog/announcements/threads-instagram-text-feature

後記

感謝你看到這裡,文中很多想法在前幾天我的 Threads 有發過,剛好被演算法掃到也拿到幾百個讚吧,更重要的事也剛好扮演了一個寫文的靈感紀錄本,而先丟出來的想法也得到了許多朋友與網友們的回饋,這給我帶來相當大的啟發,謝謝你們。

可能是現在社群經營真的太卷太辛苦了,許多 KOL 和網紅們到了 Threads 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丟掉包袱和觸及的顧慮,大大方方地發出當下想到的事情、笑話梗,或一切能以「廢文」「幹話」總和的內容。

好像許多人就因此被定型了!認為 Threads 就是一個只能發廢文講幹話的地方;老實說我自己也滿喜歡看的,有些很好笑、有些看到了不同的生活,但那是第一波藍勾勾大帳號帶來的使用者習慣,就像老 Twitter 司機會覺得奇怪這裡怎麼不能瑟瑟一樣。

想發什麼就發吧~不用因為不夠廢、不夠幽默就把剛打好的串文刪除,若是以數位產品的 UI/UX 設計師角度來看,肯定也是希望使用者們能夠開心地划著,抒發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不愉快吧— — 獻給得了「串文不夠廢焦慮症」的你。

這是我的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riven.rar 想到啥發啥,喜歡歡迎追蹤,不喜歡就幫我按一下噤聲吧~

--

--

林育正 Riven
林育正 Riven

Written by 林育正 Riven

是數位遊牧型態的設計師💻 喜歡邊旅行邊工作的生活,逐網路、插座與咖啡而居。期待能夠將艱難的設計與開發技術,用麻瓜都能夠聽得懂的話,說給每一個人聽。更多關於我:riven.design

No responses yet